现在位置 >> 首页 >> 瞬间影楼 >> 游山玩水 >> 青岛
青岛
已阅读:7408

    青岛象个山东的姑娘,爽朗,个性憬然
    空气洁净干爽,马路和人行道干干净净,路边的房子也显得明亮,走在大街上整个人的感觉非常舒坦。
    海并不算蓝,不过再不蓝的海也是海,只要往海边一站,人就放松了,快乐了。
    青岛的建筑充满异国情调。八大关的别墅、浙江路上的教堂、中山路上的老房子……
    地理位置: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,位于东经119°30"~121°00",北纬35°35"~37°09"。东、南濒临黄海,东北与烟台市毗邻,西与潍坊市相连,西南与日照市接壤。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,其中市区(含市南、市北、四方、李沧、崂山、城阳、黄岛七区)1102平方公里,所辖胶州、胶南、即墨、平度、莱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。
    历史沿革:青岛地区昔称胶澳。1891年(清光绪十七年)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,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。翌年,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。1897年老11月,德国以"巨野教案"为借口强占胶澳,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《胶澳租借条约》。从此,胶澳沦为殖民地,山东也划入德国的势力范围。1914年11月,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,进行军事殖民统治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英勇斗争,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《解决山东悬案条约》。同年12月10日,中国收回胶澳,开为商埠,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,直属北洋政府。其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。1929年4月,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,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。1930年改称青岛市。 1938年1月,日本再次侵占青岛。1945年9月,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,仍为特别市。 1949年6月2日,青岛解放。1981年4月,青岛被列为全国防部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;1984年4月,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;1986年10月15日,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,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;1994年2月,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。
    自然环境: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,地势东高西低,南北两侧隆起,中间低陷,其中,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.5%,丘陵占25.1%,平原占37.7%洼地占21.7%。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、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。 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、现代沁下三角州及海冲蚀平原等。
    山脉: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。东南是崂山山脉,山势陡峻,主峰海拔1132.7米。从崂顶向北绵延至青岛市区。北部为大泽山(海拔736.7 米,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)。南部为大珠山(海拔486.4米)、小珠山(海拔724.9米)、铁橛山(595.1米)等组成的胶南山群。市区的山岭有浮山(海拔384米)、太平山(海拔150米)青岛山(海拔128.5米)、信号山(海拔99米)、伏龙山(海拔86米)、贮水山128.5米等。
    河流: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,均为季风区雨源型,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。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33条。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、北胶莱河及沿海诸河三大水系。 
    海域:全市海岸线(含所属海岛岸线)总长为862.64公里,其中大陆岸线730.64公里,占山东省岸线的1/4强。海岸线曲折,岬湾相间,主要是崂山湾、王哥庄湾、青山湾、太清湾、流青河湾、崂山口、沙子口湾、麦岛湾、浮山湾、太平湾、汇泉湾、前海湾、(又称栈桥湾)、胶州湾、唐岛湾、灵山湾等32个海湾。
    海岛:全市有海岛69个。其中,小青岛、小麦岛、团岛、团岛鼻、黄岛的吉岛是人工陆连岛,只的63个岛四面环海。69个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,最远的千里岩岛,距陆约64公里。在这69个海岛中,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。
    气候: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,属温带季风气候。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,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、水团的影响,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。空气湿润。雨量充沛、温度适中,四季分明,市区年平均气温12.2℃。全年8月份最热,平均气温25.1℃;1月份最冷,平均气温-1.2℃。降水量年平均为775.6mm,春、夏、求三级雨量较多。年平均气压1008.0mm,年平均风速5.3m/s,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,年平均相对湿度73%,7月份最高,为89%;12月份最低,为68%。青岛海雾多频,年平均浓雾51.3天,轻雾108.2天。
    潮汐:青岛属正规半日潮港,每个太阴日(24时48分)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。潮差为1.9~~~3.5米,大潮差发生于朔或望(上弦或下弦)日后2~3天。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.5米。青岛验潮站1950~1956年观测的平均潮位被命名为"黄海平均海水面",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.289米。中国自1957年起,国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为零点起算。
    景观特色:青岛地区历经沧桑,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景观,根据景观的空间分布和文化内涵,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四大区域,即:西部旧城区(西方近代城市风貌)、东部新区(现代化国际城市风貌)、市区腹地(胶东民俗文化风貌)、郊区(历代文物古迹风貌)。到青岛来游览,即可享受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风光。又可在观赏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中产生深层次的思索和启迪,因而具有很高的旅游美学价值。具体说,    青岛地区景观具有以下特点:
    一是岬湾相间,沙软滩平,岛礁曲折,城伴海生,海增城色。
    二是山险峰秀,或旷或幽,鬼斧神工,城隐于山,山为城骨。
    三是欧风建筑,衣衫延伸,造型别致,红顶石墙,精巧玲珑。
    四是宗教建筑别具韵味,市区的天主教堂、崂山的道观庙院、珠山佛寺尼庵,其建筑造型迥异,气氛庄严肃穆、空灵圣洁。
    五是名人故居之密集国内罕见;
    六是民俗景点分布广、传统悠久、种类繁多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。
    七是文物古迹遍布辖区各市、区,古朴凝重、清幽典雅。
    八是东西文化水乳交融、相得益彰。

2007.2.21.

    栈桥位于青岛市区中山路南端海边。当海轮缓缓驶近青岛港口时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深入海中的长堤——栈桥。
    栈桥是青岛的标志,它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(1891年),清政府在这里修建了供海军码头使用的木桥。1931年经过改建,栈桥全部使用巨大的花岗石砌成,全长440米,宽10米。栈桥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。栈桥的尽头建有三角形防波堤,呈“个”形,以减弱风浪的冲击。最南端处筑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双层双檐琉璃瓦覆顶的八角亭——回澜阁。这座亭阁规模较大,装饰华丽,可登临远眺。

    栈桥的西厢,因风浪有了栈桥的阻拦,蔚蓝的海洋,显得平静柔和。盛夏季节里这里的第六海滨浴场,游者云集。

    栈桥不远的东南海上是小青岛,它又名“琴岛”。有海堤与海岸连接。岛上山岩耸秀,林木长青,故名“小青岛”。岛上建有白色灯塔一座,入夜,导航的灯光一明一暗,灯影与波光交相辉映,构成一幅奇妙有趣的夜景。

    海产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以养殖、陈列海洋生物为主的博物馆,建于1950年,是在原青岛水族馆基础上与山东产业馆合并组建而成。现拥有水族馆、陈列馆、南极馆、淡水鱼馆、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等5处展馆。

    陈列馆位于水族馆之东侧,最早是中国海洋研究所办公大楼,继水族馆之后 于1936年建成。馆内陈列着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标本,动植物标本共计有900多个种类,按照生物进化的过程,从海绵无脊椎的低等生物到大型脊椎哺乳动物,依次陈列在5个展室中。

 

    南极馆建于水族馆与陈列馆之间的海滩上。馆内分3个展区,南侧为南极动物标本展区,陈列有企鹅、巨海燕、海豹及南极象、海豹幼仔的标本。东侧展区放养了两只企鹅和一头南极贼鸥,池中放养两只南极象海豹,雌性名冰冰,雄性名南南,是极地船于1987年2月27日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西海岸附近捕获的。

    第五展室陈列着一具硕大的抹香鲸标本。该标本由1987年4月8日在胶南海域捕获的一条抹香鲸制作而成。此鲸体长13.95米,胸围4.88米,体重22吨,雄性,37岁。抹香鲸是齿鲸亚目中个体 最大的一种,头部约占体长1/3,故有"巨头鲸"之称。两眼小若桃核,长于头后部,已基本退化,完全依靠声纳来接受信息。此鲸头 部凹痕斑斑,是与巨大乌贼搏斗时留下的伤痕。游人观之,无不愕然 惊叹。

    水族馆历史最久,建于30年代初。1993年和1994年,水族馆又连续进行两次大规模的修建改造,扩大了展窗面积,增设了回游槽和热带观赏鱼展厅,使这座历尽沧桑的陆上"龙宫"又焕发了青春,每天都接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此参观游览。
    水族馆设两层展厅,一楼前厅两侧淡雅的展室内,各设展窗16个。展窗中放养着渤海、黄海及世界许多海域的珍奇美丽的鱼种。一楼大厅建了20个大型展窗,厅中央是一大型回游槽,有近200尾鱼,以鲷科为主,鱼群沿池循环游动,川流不息。 

     海底隧道全长82.4米,是由进口的高科技材料亚克力玻璃粘结制成的。这种材料最大的优点是透光性好、抗压性强,所以被广泛的用于水族业。青岛海底世界在国内率先采用了180度常规视窗、254度大视窗、360度圆柱视窗以及平面视窗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隧道结构造型。
    隧道地面由自动步行梯和人行道两部分组成,游客可以自由选择或行或停,尽情享受海洋深处的美景,体验蓝色海洋的梦幻。
    海底隧道所在的大水体共3000余吨海水,饲养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种数万尾活体海洋生物,其中不乏珍稀的种类。
    当游客漫步在隧道中,可以看到数种鲨鱼自由的在海中游弋;各种魟、鳐、鲼类形态奇特,平时静卧海底,游动的时候象鸟儿在空中飞翔;各种洄游性的鱼类成群结队的在礁石间穿行;石斑鱼、裸胸鳝等躲在岩洞中静候猎物的到来;大海龟憨态可掬,时常浮出水面。
    在隧道的末端,游客们可以看到一艘海盗船静静的卧在水底,里面蕴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,同时也成为了海洋生物栖息的乐园,吸引着无数探宝者和潜水爱好者的目光。
    进入青岛海底世界,游客们和大海融成了一体。各种有趣的鱼类仿佛触手可及,栩栩如生、精美绝伦的海底造景,会感到与海洋之间从未有过的亲近,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受,会惊讶大自然是如此的丰富多彩。

    圆柱展缸贯穿海底世界三层展区,其高度达7.6米,直径为5米,能够盛下100余吨海水,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圆柱展示水体。作为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生物群圆柱展缸,它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,配以惟妙惟肖的仿生岩造景,将神秘莫测、绚丽无比的海底珊瑚世界生动、逼真、完美地还原到游客眼前。
    五光十色的珊瑚加上形态各异、艳丽无比的各色海葵,组成了无数海洋生物的快乐家园。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圆柱展缸内放养的各种海洋鱼类也是各有特点,它们大都是异常漂亮的热带珊瑚礁观赏鱼,这些观赏鱼总共有数十个品种上千尾,它们形态奇特,体色艳丽,会让每位看到它们的游客眼前一亮。而它们的这些特征都是为了进行自我保护,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珊瑚礁环境的拟色和拟态。珊瑚是千万万热带鱼儿的家,它们亲密互惠,彼此依赖,形成了-道海底独具特色的风景线。我们的大圆柱展缸完全能够使您领略珊瑚礁鱼类的风采。

美丽的水母

街头雕塑

    太清宫位于山东青岛东50里崂山老君峰下、崂山海湾之畔。崂山地处海滨,岩幽谷深,素有“神窟仙宅”之说。崂山方圆百里,宫观星罗棋布,有“九宫八观七十二庵”之说,其中以太清宫最负盛名。据记载,汉时有江西瑞州府张廉夫弃官来崂山修道,筑茅庵一所,供奉三官大帝,名“三官庙”。唐天佑元年(公元904年),道士李哲玄来此修建殿宇,供奉三皇神像,名“三皇庵”,后称“太清宫”。金章宗明昌年间,全真道士丘处机、刘长生等曾在此弘阐全真道。刘长生在此创全真随山派,信众甚多,太清宫便成为道教全真随山派之祖庭。
    进入大门也有讲究,分左、中、右三个门,从中门进入代表着步步高升,男左女右迈进大门。

   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,共有殿宇房屋155间。太清宫主体建筑为三座大殿、四座陪殿、长老院及客房组成。太清宫东有八仙墩、晒钱石、钓鱼台等礁矾奇观。胜景“太清水月”、“海峤仙墩”即在此区。三大殿为三清殿(祀玉清、上清、太清天尊)、三皇殿(祀伏羲、神农、轩辕)、三官殿(天、地、水三官)、四陪殿为东华殿(祀东华帝君)、西王母殿(祀西王母)、救苦殿(祀吕祖)、关帝祠。三官殿院内古“耐冬”树,隆冬开花,花期半年,传为明初张三丰手植。张三丰曾在太清宫修炼,崂山左侧靠海处有“三丰石堵”,塔底有洞名仙窟,即张三丰隐修处。太清宫奇花异草,四时不绝,水木清华,环境清幽。汉柏、唐榆、宋银杏历经千年风霜,今犹华茂葱郁。

这是右门,想发财的从这个门进入。

这是左门,想升官的从这个门进入。

    门口的一对石鼓就是门当。所谓“门当”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。鼓声宏阔威严,厉如雷霆,老百姓以为威严的鼓声能避邪,所以民间广泛用石鼓做为“门当”。
    “门当户对”的来历:
    “门当”与“户对”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。“门当”和“户对”主要用来做为镇宅的建筑装饰。
  有“户对”的宅院,必须有“门当”,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。因此,“门当”、“户对”常常一起称呼。后来“门当户对”逐渐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。

  “户对”是指门楣上或门楣两旁的砖雕、木雕。典型的“户对”是圆形短柱,短柱长一尺左右,与地面平行,与门楣垂直。由于短柱位于门户之上,必须是双数,有的两个一对,有的四个两对,故名“户对”。“户对”要用短圆柱,是因为短圆柱代表了人们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,意在祈求人气旺盛、香火永续。

    三宫殿大堂两侧的山茶(耐冬)最为著名,东侧一棵山茶,高近7米。树龄已逾600年,系明代道士张三丰渡海自长门岩上移植而来。国内植物学界对此树给于很高评价,因为此种树即使在云南等南方,就其树龄和长势也极为罕见。更为令人称奇的是,每当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,此树却万花怒放,树身像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积雪。清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来崂山在此小住,对这一奇景感慨万分,灵感由此而发,其脍炙人口的名篇《聊斋志异·香玉》中之“绛雪”花神即指此树。这一山茶的知名度亦越来越高。殿外还有一株山茶的名贵品种——重瓣白雪塔,树龄400多年,其与“绛雪”一红一白,交相辉映,争奇斗艳,为隆冬季节太清宫别具之景致。

 

    在逢仙桥北端,有古榆虬枝盘曲状如游龙,树高近19米,胸径1.22米,树干最粗处为3.7米。树冠很大,南北向冠幅为33米,东西向冠幅为25.5米,树荫所及近4亩地的面积,是崂山所有树木中树冠最大的。这株树的主干形状奇特,虬枝扭曲,好像龙头,所以又称“龙头榆”。据传这棵树是唐代道士李哲玄建三皇殿时所亲植,距今已1100多年,此树枝叶繁茂,生机勃勃,十分壮观。
    “龙头榆”三字刻于树旁石上,字径30厘米,另有小字一行,文为:“唐天甲子李真人哲玄手植”。青岛市杨慕唐行书。

    三树合一(汉柏、凌霄、刺楸)。
    汉武帝建元元年(公元前140年)树龄2100余年,树干寄生凌霄、刺楸,形成三树一体的奇观。

 

 

    康有为崂山诗刻。
    “天上碧芙蓉,谁掷东海滨。青绿山水图,样本李将军。神仙排云出,高台照金银。芝旗与松盖,光景蕤五云。群贤能冒险,渡海咸欢欣。楼船两飞轮,破浪入山根。山下太清宫,万竹夹道分。道人多道气,长须迎缤纷。殿前两百果,老树霄汉干。阶前一耐冬,千年尚郁蟠。蔽山弥万绿,涧流屈潺湲。直上崂山巅,夹道万卉繁。奇石起攫搏,或作虎豹蹲。老熊当道卧,异柏挂岩丹。苍松亿万千,漫山洪涛翻。应接目不暇,清赏心所安。欹岖过岭后,荦确石赞元。盘蹬登上清,惊看飞瀑喧。渐度兀臬献,峰头草成茵。至正余摩崖,抚起感心颜。虽赏丘壑美,稍惜草木删。俯望碧海浸,超然十洲仙。吾生诸天游,世界等微尘。方士采药来,自此求神山。云昔秦始皇,登道随山刊。方壶与园峤,水中浮碧寰。白银为宫阙,仙人缟衣冠。楼阁倚缥缈,度劫亿万春。今岂有真人,玉宇琼楼寒。深恐六鳌动,铁围漂荡艰。龙伯国大人,提掷出九关。且游播耨迦,复欠晃昱还。何处非天际,暂复留人间。”
    诗之后附有跋,其文为:“癸亥五月康有为来青,偕张志易吾、崔世善修如自济迳来。与邹文蔚敬安、王大祯艺生、方作霏雨农、丁延龄晓帆、秦曾源云稼、王天伟幼云、戚运机愚勤、门人陈干明候、江希、张慕渠游崂山。警察厅长成维靖逸广率警卒三十余人护行,调金星轮船及一小轮,自沙子口渡海,电局牟钧德幼南,通电预办,乘月乃归。康有为赋诗写记。”
    诗刻于崂山太清宫后巨石上,诗与跋皆为康有为亲笔所书。原书于四张四尺宣纸上石镌刻,书法与镌工均精绝。癸亥年为公元1923年,康有为时年65岁,此次来青后,即寓居福山支路5号“天游园”,直到1927年病逝青岛。

“劈石洞”。在太清宫后山,一巨石自上而下劈如两半,下有洞,字径1米。青岛市王梦凡书。

   “三步天”。与劈石洞同为一石,在劈石之背后,古人在石上凿有脚蹬三级,攀登三步可登至顶。隶书,字径60厘米。青岛市曹和薂书。

“劈石洞”洞口。

“劈石洞”背面。

    邱长春摩崖诗刻十首。
    “烟岚初到上清宫,晓色依稀途径通。才到下方人未食,坐观山海一鸿。”
    “云烟惨淡雨霏微,石洞留人不放归。应是洞天相顾念,一生嗟我到来稀。”
    “云海茫茫不见涯,潮头只见浪翻花。高峰万叠连云秀,一簇围屏是道家。”
    “松风涧水两清幽,尽日清音夜不收。野鹤时来应不倦,闲人欲去更相留。”
    “溪深石大松更多,郁郁苍苍道气和。不是历年樵采众,浮云蔽日满岩阿。”
    “贯世高名共切云,游山上士独离群。仙乡贵重三茅客,仕族尊荣万石君。”
    “西天仰视刺天高,山上仙人种碧桃。桃熟几番人世换,洞中秦女体生毛。”
    “清歌窈袅步虚齐,月下高吟风舞低。谈笑不干浮世事,相将直达九天西。”
    “烟霞紫翠白云高,洞府群仙醉碧桃。鼓透碧岩雷震骇,满山禽兽尽呼号。”
    “道力神工不可言,生成万化独起然。大山海岳知轻重,没底空浮万万年。”
    “栖霞长春子书,庚寅上石。”
    诗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的巨石上,字径约10厘米,诗刻已漫漶不清,但笔划仍端正苍劲。南宋庆元元年亦即金明昌六年(1195年),邱长春(处机)首次由宁海之昆仑山到崂山太清宫,据《太清宫志》载:“邱祖住未久,留诗二十一首,偕其道侣西去。”其中十首镌太清宫,庚寅年上石之时应为公元1230年,即南宋绍定三年,金正大七年,是年为邱长春逝于燕京长春宫(今白云观)之第四年,此诗当为太清宫道士书写并上石镌刻,距题诗年月已30余年。邱长春居崂山,常往来于上清宫、太清宫之间,此诗有“烟岚初到上清宫”之句,显然是为上清宫而作,对景物的描绘也似上清宫之环境,可以断定此诗是特地为上清宫所作,被太清宫道士先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。

    逢仙桥 龙头榆旁边有一大石,上刻“逢仙桥”3个大字,旁边还有记载当年宋太祖趙匡胤召见并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“华盖真人”的记事。传说当年刘若拙在一个雪后的除夕清晨,就在这个地方看到一位老人。真人起初并不在意,老人与他交谈几句后转身走了。真人忽然想起没有问老人从哪里来,只好寻他在雪中的脚印,哪知半尺深的厚雪中只有老人在这树下站时踩出的两个脚印,再也找不到第三个脚印。至此,刘真人方才醒悟自己遇到神仙了,事后在此刻石以记此事。
    “逢仙桥”3个大字,字径50厘米,镌于桥北端巨石上。另有小字一行,文为“宋建隆元年庚申敕封华盖刘真人若拙建”。字为青岛市曹和薂隶书。

    镌于八水河公路桥北之半山石阶旁。清代以前,进山无路可循,当地山民沿山凿石阶而行,进山之难,犹如登天梯,故名。字径2米半,在海滨即可遥望。青岛市王梦凡书。

崂山之奇峰异石

 

 

    龙潭瀑又名“玉龙瀑”。坐落在崂山南麓八水河上游。
    龙潭瀑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。涧水穿山越岭,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,聚成一股急流,奔腾而下,在一个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,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,水在半空飞旋了几曲几折之后,才合成一道长约30米,宽约5米的瀑布,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。那气势,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,从悬崖之巅,腾云驾雾,呼啸而下,击得潭中水花四溅。山里人拟其形,取其声,观其色,叫它“龙潭瀑”,并给瀑下的深潭取名“龙潭”。崂山十二美景中的“龙潭喷雨”,就是指此而言。

    龙潭瀑顶端,刻有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“龙吟”两个直径1米的隶书大字。字迹苍劲有力,深得游人的赞赏。龙潭瀑下有一块长形巨石,巨石下尖上平,游人坐在平台上,远可眺望四周雄峻的群峰,近可仰视“龙潭喷雨”的壮丽美景。那千姿百态的独特山光水色,曾使古今中外多少游人惊叹不已,留连忘返。清朝学士蓝桢之在观瀑之后,挥毫赋诗赞道:“百尺峭壁高无已,左右青山相近比。一练高挂县崖巅,玉龙倒喷西江水。余波流沫随风飘,如抛珍珠坠还起。只因泉源直上通银河,不然何以仰视去天不违咫。”

潜龙飞瀑 在龙潭瀑左侧下方,草书,字径50厘米。1981年书法家沈鹏游崂山时所书。

    1985年5月4日,驻青岛海军一机校战士石建等解放军官兵和青岛市部分干部、职工及公安干警,在崂山龙潭瀑洪水突然暴发游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,挺身救人,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赞歌。石建为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,1985年12月30日青岛市举行了抢险英雄群体纪念碑揭幕仪式。纪念碑主碑是一块100余立方米的自然花岗岩,高4.5米,面向南,矗立在崂山龙潭瀑旁。碑体上镶嵌着石建烈士的半身浮雕铜像,并雕刻着表现英雄群体抢险救人的长幅浮雕。诗人贺敬之的题诗《咏崂山英雄群体》

    “崂山五四抢险救人英雄群体纪念碑”

    潭前石上有楷书“龙潭瀑”三个小字,字径约20厘米,笔划尚端正,为龙潭瀑上游教子园村山民曲立秀16岁时所书刻。

    “鳌首金龟”。隔八水河与玄武洞相对之山巅,岩石如鳌似龟,仰头翘尾,作龟伏状。字镌于摩崖之上,行书,字径3米半,在山下即可相望。青岛市王梦凡书。

2007/3/11
上一篇:海上渔家 下一篇 :赤山法华院
网友评论:共(3)条
来自:USA  的网友:ANNY   发表于:2012/8/1 18:49:15

LAOSHANG IS VERY GOOD


来自:过的  的网友: 爱国   发表于:2012/8/1 18:48:07
加咖喱个哈哈发呵呵呵
来自:杭州  的网友:发   发表于:2008/4/9 0:05:02

很美丽 青岛不错


为您服务  友情连接  开心聊天  给我留言  关于本站
Copyright©2003-2022 www.llx.cn All Rights Resrved
Email:llx@llx.cn QQ:171292983